fdgdf sddsf sdfsdf fdggg dfgfg
景深‧攝影中的空氣透視法昨天晚上終於有時間把今年二月底、三月初時到日本拍攝的照片做了一個總整理。看到了其中幾張照片,嗯,不如今天就來談談攝影技巧中,光圈、景深與主題的關係吧‧‧‧‧提到景深的控制,不由得先得提到西方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一作當中,率先使用了他自己稱之為"空氣透視法"(Aerial Perspective)的技術,利用清晰主題,模糊背景的方式,讓畫面中能夠自然的產生空間感。雖然這種繪畫方式也曾經在古希臘、羅馬的壁畫,甚至同一時期的中國繪畫中出現,但是真正的影響到後世繪畫,並且推翻大多數以單點或多點透視構圖法的構圖法則的,就是蒙娜麗莎的微笑。 對於光圈和景深的關係,一般攝影技術叢書應該都會有詳細的說明,主要多是在強調光圈越大,景深越淺(背景越模糊),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背景越清楚),這些基本的概念。如果我們結合上述空氣透視法的技術概念以及相機光圈可以控制景深的方式,可以得知:景深的意義是製造畫面空間感與凸顯主題,而光圈則是控制景深的方式那麼,一張好的作品,景深應該控制在什麼樣的範圍內呢?以接下來的三張照片為範例,當初我想表達的意念是"繽紛的梅花叢之中,孤獨傲立的一朵梅花"於是我嘗試在相同的視點與構圖前提下,分別以不同的光圈、快門組合拍攝: Canon EOS20D, EF24mm f1.4L USM, ISO100, 24mm, f9, 1/200s當光圈在f9時,前景主體梅花雖然清晰,但是因為背景模糊度不夠,造成畫面中有較為凌亂的感覺,被攝主體不能完全跳脫背景,攝影主題相對的也就不夠強烈。 Canon EOS20D, EF24mm f1.4L USM, ISO100, 24mm, f5.6, 1/500s當快門降至1/500秒,光圈可以縮到f5.6,此時攝影主體不但清晰,背景的模糊度也相對的足夠。雖然背景不是完全的模糊,但是符合了我所定下的攝影主題與意念,不單能夠顯現一枝傲立的梅花,也能從畫面表達出她是處在叢叢梅花之中,背景中左右交叉的枝頭與其他梅花,更能凸顯出主體本身筆直挺立的感覺以及在群體中的與眾不同。Canon EOS20D, EF24mm f1.4L USM, ISO100, 24mm, f2, 1/4000s將快門速度提升到1/4000秒,光圈可以開大到f2,這張照片的景深淺到有一種濃濃化不開的美感,一般來說,這樣的照片最能吸引大多數人的目光,因為效果非常顯著。從器材的角度來說,也最能顯現大光圈鏡頭的價值。從商業攝影的角度來說,這張照片應該會勝過前面的兩張,廠商可以用這樣的照片來宣傳大光圈鏡頭,這樣的照片用在明信片或是信封信紙甚至是月曆的設計上面會比其他兩張討巧。在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得到一枝傲立的梅花,卻看不到她身處的位置以及與其他梅花的關係,如此一來跟我想要表達的意念有些出入。從以上三張照片看來,或許每個人看到後的感受不同,三張照片可能都會有各自的擁護者,但是,從一個紀實攝影者的角度來說,能夠清楚表達攝影者的意念是比討好觀眾的眼光重要的。所以,對於我來說,真正能夠被稱為"作品",而不只是一張"照片"的,就只有第二張而已。
1234567890
留言列表